本報記者 羅 晨
在氣候變化、俄烏沖突等背景下,全球農業食物體系面臨長期性和系統性壓力。近日在北京舉辦的第十四屆農業貿易政策國際會議上,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只有各國加強貿易政策對話協商、農業領域開放融通、農業科技創新合作和農業發展援助合作,方能推動應對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挑戰。要通過農業貿易推動構建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
此次會議由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中國國際貿促會農業行業分會)主辦,以“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題,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錢克明,世界貿易組織(WTO)副總干事波岡,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陳建安出席會議并致辭。
農業貿易對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中國經驗”為全球提供參考
馬有祥指出,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農業貿易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政府始終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積極推動糧農領域國際合作和農業貿易發展,為促進全球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馬有祥強調,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極端天氣頻發、貿易政策不穩定、農業資源保護利用不足、糧油能源化和資本投機炒作等帶來嚴峻挑戰。各國應加強貿易政策對話協商、農業領域開放融通、農業科技創新合作和農業發展援助合作,助力早日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錢克明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不斷深化農業經貿合作,著力提升糧食產品配置效率和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為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中國貢獻?!拔覀儗⒗^續深化國際糧食安全合作,擴大農業貿易投資,推動彌合南北發展鴻溝,完善全球糧農治理體系,為推動如期實現2030年‘零饑餓’目標作出更大貢獻?!?/p>
波岡表示,中國在消除饑餓方面的杰出經驗,表明了貿易對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WTO的核心宗旨是利用貿易促進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可持續發展,未來希望能夠與中國一道通過貿易推動應對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挑戰。
陳建安表示,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不斷深化農產品貿易合作。各國應加強農業貿易投資合作,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積極參與全球農業治理。下一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將攜手下設的農業行業分會,強化聯通政企、融通內外、暢通供需功能,更好支持各國企業搶抓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鷹表示,糧食安全與食物安全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近年來我國重要農產品國內外產銷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蛋白類食物進口持續增加。應加強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劉振偉表示,近些年我國糧食生產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臨多重挑戰,應扎實落實耕地保護和種業振興兩大政策措施,明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保障條件,明確糧食安全保障責任,實施好第三個新增千億斤糧食規劃。
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表示,我國口糧的需求總量不再增長,而肉蛋水產、瓜果蔬菜的需求總量會繼續增長,缺的主要是飼料糧。我國耕地質量提升大有空間,農業科技總體發展進步很快,關鍵技術差距明顯。應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各自的作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駐華代表處助理代表張忠軍表示,農業食物體系面臨長期性和系統性壓力,深受氣候變化影響。FAO采取了加強水資源和土壤管理等多項措施落實氣候變化戰略,促進農業食物體系轉型,農業貿易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主任馬洪濤表示,農業貿易促進中心將繼續充分利用農業貿易政策國際會議這一平臺,不斷加強農業領域開放融通,為促進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節糧減損有待政策進一步發力
農業綠色發展需科學創新
在專題報告環節,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可持續發展與全球農業治理、綠色發展與糧食安全、農產品供應鏈與環境可持續3個主題進行了深入熱烈的討論。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研究員介紹節糧減損工作時談到,目前,我國糧食減損面臨4大方面問題,包括政策法規體系不夠完善。反食品浪費法、糧食節約行動方案等法規和政策以倡導為主,強制性要求少,糧食損失考核機制、獎勵懲罰機制及標準缺失,一些部門對地方節糧減損重視不夠,缺乏主動性??萍己脱b備支撐不足,糧食收獲機械化水平、精細化程度有待提高。小麥和玉米機收化高,但是水稻以及大豆機械化率比較低。綠色高效烘干和儲藏設備不足,過度加工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全社會節糧減損意識不強,光盤行動效果有限,以及糧食損失常態化調查評估制度沒有形成。對此,他提出5項解決措施,包括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全社會對節糧減損重要性的認識。強化法規、政策的約束,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在各種法律基礎上還要進一步細化實施規則,特別是把節糧減損納入糧食安全考核的指標范圍,同時加強執法監督。制定節糧減損中長期行動計劃,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從科學研究、基礎設施、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國際交流等方面共同發力,把節糧減損工作推到新的高度。強化科技和裝備支撐,通過科技賦能來推動節糧減損。建立常態化糧食損失調查制度,為國家節糧減損工作提供基礎性數據支撐。
綠色發展作為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對糧食安全有著日益重要的影響。如何看待和正確處理綠色發展和糧食安全的關系,是全球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表示,我國農業主要糧食作物碳排放強度呈下降趨勢,農業綠色低碳轉型戰略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未來應提高農業單產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農業碳匯能力,推進農業農村減污降碳,增強農業發展韌性,完善農業低碳發展長效激勵機制,強化科技引領作用,構建減排固碳核算評價體系。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林國華表示,當前,一些地區農業生產主要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沒有根本改變,農業污染和生態退化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綠色農產品和生態產品的供給還不能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不僅需要科學認識綠色農業,更需要用科學思維和方法來謀劃農業綠色發展,以科學路徑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近年來,山東省通過加強土地管理、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強科技應用、提質增效引導多主體從事綠色農業等措施,在協同綠色農業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截至目前,山東省已創建國家級農產品特色園區17個、省級特色園區60個,創建67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數量占全國的40%;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總數達4603個,“三品一標”有效用標總數超過1萬個;累計在全省63個縣推進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2.7%?!熬G色發展和糧食安全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在推動綠色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始終關注糧食安全問題,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等手段,實現綠色發展與糧食安全的有機統一?!?/p>
《中國食品報》(2023年09月08日01版)
?。ㄘ熅帲?/span>羅 晨)